|

“方法派塑造了美国演员的表演,亦改变了当代的表演艺术。”


——理查德·布罗迪 (Richard Brody)


在上世纪70、80年代,“方法派”演员的大名响彻全美,又通过好莱坞电影,征服了全世界。学习表演的学生都希望接受方法派表演训练。


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简·方达、梅丽尔·斯特……这些影史上创造无数经典角色的演员,都接受过方法派表演训练。



▲ “方法派”代表人物:马龙·白兰度


根据媒体平台Vox的数据统计,1951年以来,奥斯卡一共颁出132座最佳男/ 女主角奖杯,其中59人师从“方法派”,占44.7%。



其中包括凭借《荒野猎人》捧得奥斯卡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tQPARifwSFMINOxZU1uw_oscar-leo.png


为什么“方法派”能训练出这么一大批优秀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演员呢?



01

“时刻活在角色里”


“方法派”源自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创造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要求演员“表演时必须时刻活在角色里”。


斯坦.png

▲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这套体系后来传入美国,由美国表演教育教父李·斯特拉斯伯格继承并发扬,成为现代演员运用的“方法派”。


▲ 李·斯特拉斯伯格


在崇尚商业化、标准化、类型化的电影时代,“方法派”这种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表演,为整个好莱坞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对情绪记忆(感官和情感记忆)的强调,对演员下意识创作的探索,演员自我与角色的融合,增强了演员银幕形象的可信性和深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教学理念强调以有意识的感官训练通过下意识的创作,李·斯特拉斯伯格则通过大量的演员技术训练寻找下意识创作的通道。生活化的、真实的表演在电影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亲切感。


02

深入生活,快速成为角色


任何演员都应创造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不是热衷于表现自己或只演一定的“类型”。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李•斯特拉斯堡“方法派”的共同观点,当然,在当代电影界,该观点已经成为共识。


“方法派”演员们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演员都能从“深入生活”中取得情感素材,真实而完全地生活在角色中。


罗伯特·德尼罗为准备拍摄《愤怒的公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拳击手一起生活;为准备《猎鹿人》,他在俄亥俄河谷的钢铁工人中生活,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了演《慢击鼓》,他观察在一场棒球赛中职业选手是怎样放松的,并“在自己的房间里练习,体验他们的吊儿郎当”。


▲ 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剧照


在为《男儿本色》中的角色做准备时,马龙·白兰度整整一个月都没有从老兵医院的病床上走出来,真正进入他将要扮演的受伤老兵的心态。


▲ 马龙·白兰度在《男儿本色》准备时一直躺在病床上


来自英国的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曾为演戏学打猎、不洗澡、睡监狱。2012 年,他凭借《林肯》夺下第三座奥斯卡金像奖,在这部戏的拍摄过程中,他不但在下戏后依然保持 18 世纪的美国口音,更要全部的人都待他如真正的总统,就连导演斯皮尔伯格都要叫他“总统先生”,如此状况持续了三个月。


▲ 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林肯》中饰演林肯


拍摄《黑天鹅》时,娜塔莉·波特曼为了进入角色,首先拾起了自己学习过的芭蕾舞,为了更接近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身材,减去了近20磅的体重。


▲ 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鹅》中的形象


改造自己的外形、口音,亲身体验角色的生活、寻找人物的心理状态……这些优秀演员通过极致的“深入生活”,身临其境地找到了打开人物心境的钥匙,实现了真正而完全地生活在角色中。


对于当代演员来说,如马龙·白兰度一样长达一个月躺在病床上的“深入生活”可能很难做到,所以更需要“方法派”来为当代演员提供循序渐进的表演训练,找到真正进入角色心灵的路径。


03

为个性演员敞开大门


“方法派”对美国电影和演员的影响,也迎合了时代的潮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出现了新的潮流,一些反英雄和其他更能获得观众认同感的人物成为电影的主角。这为一些个性演员提供了施展空间,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阿尔·帕西诺等并不算特别英俊的演员的走红,都和“方法派”的影响密不可分。



▲ 杰克·尼科尔森作品《飞跃疯人院》


从《毕业生》(1967) 开始,达斯汀·霍夫曼凭借自然可信的表演获得了认可,此后创造出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霍夫曼认为,他的这种适应性是“方法派训练的直接结果”,“我在李·斯特拉斯伯格那里学习时,深受他影响,他总是不断地说,‘从来不存在什么翩翩少年、天真少女、流氓或英雄领袖,我们可以胜任所有的角色和性格……’”


p1050640745.jpg

▲ 达斯汀·霍夫曼在《雨人》中饰演的天才自闭症患者,受到了强烈好评


为了揣摩小丑的疯癫与病态,希斯·莱杰将自己关在饭店房间中数周,期间还以小丑的角度写日记,并尝试以各种声音和语调念台词,好找出最完美的诠释方式。《黑暗骑士》为希斯·莱杰夺下了奥斯卡小金人,不过这位英年早逝的男星,却错过了亲自领奖的机会。


▲ 希斯·莱杰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经典角色


坊间一度猜测,希斯·莱杰对药物的依赖,是因为过度沉浸在小丑这一角色中无法自拔。如希斯·莱杰这样的创作经历,也让“方法派”在近几十年来引发了一些争议。演员试图挖掘自己最深刻、最残酷的经历,并呈现给角色,这增加了自我表露的维度,伤口重新愈合,记忆重现,或者完全让自己成为另一个人,这都可能导致他们陷入深深的心理或身体痛苦。理查德·布罗迪曾经借用一句台词来叹息这些过于沉浸的演员:“有一种追求,去抓住那些会照亮片刻的东西。这种追求滋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也滋生自恋、滋生疯狂。”


然而,在争议之外,人们无法忽视方法派演员的精湛表演,也无法忽视,“方法派”能够以细腻而感性的训练帮助演员获取真实,最大化地完善自身。而新的表演大师还在不断诞生,奥斯卡钟爱的“方法派”也依旧是美国乃至世界的表演者的创作秘籍。


山下学堂2019年第一期大师工坊邀请到姜若瑜老师。姜若瑜老师将以方法派表演理论为主旨,针对演员表演时的核心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放松练习、感官记忆等训练,带领演员重新感知自己的身体,发掘台词和剧本的深层含义,获得新的表演认知,继而实现自我突破,呈现生动表演。


微信图片_20190621114002.png


微信图片_20190621114559.png


姜若瑜

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戏剧导演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将美国“方法派”理论和实践引入国内,主要从事将方法派表演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表演训练,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与生活感知的表演教师,对生命、生活和中国表演观念的认知,深深地影响了很多人。曾赴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罗马尼亚、越南、中国香港等地讲学,导演及指导学生排演多部话剧,参与多部电影、电视剧的表演及拍摄工作,翻译并出版方法派表演体系著作《激昂的幻梦》。


姜若瑜在山下学堂教授“表演”课程,亦指导职业演员表演高阶班,为电影《萌芽》《我要我们在一起》担任表演指导,并帮助多位演员准备在影视剧中扮演的角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 《激昂的幻梦》,李·斯特拉斯伯格著,姜若瑜译,后浪|台海出版社,2019

  • 《想起了美国电影表演中的“方法派”》,郑雪来,《电影评介》2008 (5)

  • Why the Oscars love method actors? Vox, 2018.03.02

  • Is Method Acting Destroying Actors? by Richard Brody, The New Yorker, 2014.02.23

    微信图片_201906211146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