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下·师说 | 小河:向听学习


未标题-1.jpg


人与这个世界的接触,耳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你没办法不听(失聪者除外)。当开始播放一段音乐,我们能感受到气氛瞬间变的不一样了。这时,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如果没有耳朵去听,没有心或意识的参与,那么即便音乐响起,也并不会改变什么。房间的墙壁、桌子、椅子,并不会因为播放音乐与否,而产生什么变化。我们所全情投入的,其实是音乐与心交互之后的心境。

在音乐中,不同的人能感受到不同的内容。有人能听到一个人在没有尽头的隧道里开车,有人说他听到了一座山在崩塌,有人说她仿佛漂在太空中,有人说她像是沉入了海底。然而这些并没有出现在现场。很多人会说,这就是我们热爱音乐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我们关于音乐的讨论似乎就是这样。“这是什么风格?”“那首歌好酷!”“哇这是我的偶像!”“这首歌词写的好有诗意!”或者“每次听这首歌都有种想哭的感觉。”


未标题-1.jpg

▲  摄影:PonyBoy


听,比音乐与声音更需要我们了解。无论你是五音不全,还是一个万人迷的情歌王子,听与听觉发生的机制都是相同的。人类的耳朵,完全敞开、毫无好恶地接收着这个世界的声波,随时随地处于交流当中。即便是睡着了,我们的耳朵也在工作。一直以来,你认为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再熟悉不过,而实际上,你并未真正认识它。


听你的听

什么是“你的听”?当你听出那是小提琴,这是钢琴,那是谁谁谁唱的……这些就是“你的听”——所听见的声音与内容。“听你的听”的第一个“听”,指的是觉知,觉知整个听觉,包括声音与心(意识)之间互动的机制与能力。

大家可以试一下,看能否“听”到你在听一首歌时的感受。当“听到”你听这首歌或者声音时心(意识)的变化,原本的那种听觉感受也会随之减弱。“听你的听”,觉知力会增强,身心的感受会减轻。当我们有越来越多“听你的听”的经验,觉知力便会逐步提升。


WechatIMG10292.jpg

▲  摄影:吴恋


我们不需要变成不会思考的木桩,也并非要训练回到原始社会。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我们需要了解与珍惜的世界,我们也有必要做的事——更好的面对生命,经营生活与创作。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意识)时刻在为声音、影像、味道、触觉等感官进行渲染工作。因而我们想要了解掌握心(意识)与听之间的互动机制——“我知道此刻意识在渲染听觉”“这是意识对听觉渲染的结果”等。只有在有能力清楚地觉知心(意识)做了什么、它的机制是什么什么之后,在需要调御时,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它。

在我看来,演员应该是最了解人类的人类。他们不仅要饰演各种完全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角色,还要在表演现场调动包括心(意识)与肢体所有的能量。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越来越注重后期制作的电影工业中,演员的“决定性瞬间”永远在现场。觉知的力道,不止对音乐表演者,对演员来说,也很重要。甄别心(意识)的哪些渲染是需要加强的,哪些是需要削弱、甚至需要遏制的,表演才能由内而发,才能更通透,更令人印象深刻。

我在山下学堂开设的“向听学习”声音课,主要用意就是为了开发与培养演员的觉知力。通过一些声音项目与练习,提供对“听”重新认知的机制,再由这些新的认知生发出新的经验与体悟,从而辗转增益。


简单的不简单

当我们提议去一个陌生的花园散步,头脑中便会浮现出一个花园,花园里也许还会有小桥、池塘、树和小径,安静又惬意。当我们真的走进那个花园,我们往往发现那里并非如之前所想象,我们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也看到一些并非“认知中的花园”的景象。


小河老師.jpg

▲  小河老师带学员去公园“采集声音”


我们觉得熟悉与简单的,常常是我们的观念,而非现实。

“听”也一样。当你喜欢一个声音,其实你是喜欢听到这一声音时的感受。你不喜欢某种声音,是因为这种声音响起时,你不舒服、反感甚至焦虑。声波是物理性的,当声波进入听觉系统,触发大脑已有的听觉经验与认知,从而产生情绪与感受。喜欢的就会贪恋,不舒服的便会抗拒。人们沉醉或深陷其中,却并不自知。将觉知力的”听“开启,并清楚地觉知当前,贪恋或是抗拒便会随之减轻。在“听”中培养觉知力,并不简单。

我们可以先试着做到这一步,播放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觉察自己心(意识)与音乐交互时的变化,这是在顺境中,“听你的听”觉知力的练习——因为人们更愿意呆在顺境中。当觉知力在顺境中获得坚固,并检视到自己对喜欢的音乐的贪恋有所减轻(并不是同一首歌听到“吐”),便可尝试在逆境中(令你不舒服、反感或者焦虑的声音、音乐中)练习了。逆境锻炼的难度很大,因为一旦陷入不好的情绪,我们习惯性选择——逃离。所以要完成逆境的练习更加困难。


WechatIMG10290.jpg

▲  摄影:空锅


培养“听”的觉知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在“向听学习”的课程上,我也能看到学员们的变化。当我第一次带新人班的学员去公园“采集声音”时,学员们似乎不太能专注这件事,说好的止语很难完成,我很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这太简单了”。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的“采集声音”练习,学员们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声音与听的觉知开始敏锐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越来越专注。现在,我们已经进行到第二部分“声音”的课程了,由第一部分“听”带来的觉知力道便要派上用场了。

向“听”学习,直到我们可以面对这世界所有的声音,发声不发声,都将获得平安。

小河.jpg

分享者:小河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山下师说,探表演之道。山下学堂特别开设“山下师说”专栏,与你分享,欢迎关注。